郭宝叶:关于对尿蛋白、尿潜血控制的错误与治疗肾病的误区

我们都知道,大多肾病是因为出现了尿蛋白、尿潜血而被发现,而对于尿蛋白、尿潜血的形成原理及出现波动和变化或消失之原因,却很少有患者或家属认真分析明白。

大部分患者及家属都相当然的认为“有了肾病才会出现尿蛋白、尿潜血,那么尿蛋白、尿潜血好转或转阴,肾病就会好转或康复”,于是患者及家属双眼紧盯着尿蛋白、尿潜血,而医生也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控制尿蛋白、尿潜血上面,大量使用口服药,肌肉注射,甚至不惜输液,滥用中西药物,而且还用上了激素,甚至还使用环磷酰胺、环孢素、盐酸氮芥等细胞毒类药物。

临床证明,这样不但没有起到好作用,反而造成了免疫系统新的紊乱,内环境更加失调,内环境变得更加恶劣等等一系列器官、组织和系统性失常。这加快了肾脏病理破坏的进程,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毒副作用,如严重的免疫失调,向心性肥胖,满月脸,股骨头坏死,再生障碍性贫血,月经失调,有的终生不孕。

从肾病出现尿蛋白、尿潜血的发生机理看控制尿蛋白、尿潜血所带来的危害

尿蛋白、尿潜血的形成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肾脏实质的破坏,如肾小球系膜增生、肾小球硬化、微血管病损、破坏性物质及免疫复合物沉积等等,这一系列因素和发生机制会同时出现肾小球滤过膜的原有的分子屏障和电荷屏障的破坏和损伤,基底膜的通透性增强或断裂破损,造成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红细胞就随之从通透性大的地方或破损处漏出来进入到尿液中,从而形成了尿蛋白或血尿或尿中有潜血。

按照这个道理,如果想让尿蛋白、尿潜血减少或完全消失,就有两个办法:

第一个办法是采取手段想办法减低基底膜通透性或修复破损的基底膜。这样,尿蛋白、尿潜血自然就会减少或转阴,其代表办法是临床上广泛,常规使用的激素、环磷酰胺、环孢素、骁悉、雷公藤多苷、抗凝药物等。

这个办法的严重不足不只是对身体本能的严重损害和毒副作用,更重要的是因为修复了基底膜不但尿蛋白、尿潜血减少或消失,同时沉积在肾小球内的引起肾病的罪魁祸首——大量破坏性物质和免疫复合物,被堵塞在肾小球内也排不出来了,反而会使肾脏病理破坏更加严重。详情见下图:

 

danbai.png

 

 

第二个减少或降低尿蛋白、尿潜血的办法,就是把肾小球内的破坏性物质和免疫复合物从肾小球内消除掉,同时让它产生减少或不再产生,只有让肾小球内的破坏性物质或免疫复合物能够排出来,肾小球的硬化、增生、纤维化等一系列病理破坏活动才会停止,肾脏的病理破坏进程才会被扼制,对肾脏本身的治疗才会真正有效。

当然了,对于某些糖尿病肾病、多囊肾、高血压肾病的肾脏病理会有一定区别,但道理也不会相悖。

现实情况是,第一种单纯控制尿蛋白、尿潜血的办法见效快,有的一两天就见效,甚至转阴,但并不能治肾,对肾脏病理的治疗起反作用,以后演变为慢性肾衰,这就是一个重大的严重的治肾误区。

当然了,对于临床上大量的漏蛋白或尿血引起的浮肿,腹水等低蛋白血症时可以临时作为抢救,控制严重并发症的临时救急手段,但不能作为长期唯一的控制尿蛋白办法。

还有的病程很长或大量反复使用激素、环磷酰胺药物,加快了肾小球逐渐广泛硬化,会出现即使是使用激素或细胞毒类药品,尿蛋白、尿潜血也不会有减少的结果,这时只会导致向肾衰发展的更快。还有早期有尿蛋白、尿潜血的肾衰患者,一旦还单纯采用控制尿蛋白、尿潜血的办法或进行冲击,不但无法改变肾脏肾小球的广泛增生、硬化、纤维化等一系列的病理进程,而且还严重削弱身体本能以及对肾脏的保护和修复之能力。

quanjing.jpg

如果非要使用这些激素或细胞毒类药物的话,应该是“微量局部靶向给药”,但只限于临时干预一下肾实质的病理破坏进程,切不可用量大到控制了尿蛋白、尿潜血的程度。

 

未来时尚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mail:645584324@qq.com,我们将立即处理。

关键词:
分享:
<<郭宝叶:关于对尿蛋白、尿潜血控制的错误与治疗肾病的误区 襄阳华美陈琳总监再获殊荣!致美先锋美学设计师优胜奖!>>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